(通讯员 李刚 董道涛 记者 周宏)为深化走滑断裂的研究,促进国内相关研究人员的成果交流,进一步明确下一步研究目标与研究思路,推动该领域的科学研究向纵深发展, 1月7日至10日,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承办的“盆内差异构造变形对走滑断裂的控制作用”学术研讨会在三亚崖州湾科技城举办。学校党委书记付晓飞,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地质研究院,中国石油集团东方地球物理勘探有限责任公司、浙江大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等单位的领导、专家和我校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部分教师参加会议。三亚海洋油气研究院肖安成教授主持。

此次研讨会围绕控制板块(断块)内部走滑断裂系统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边界条件)、板块(断块)内部断裂系统在空间上扩展的方式和主要影响因素、盆地内部走滑断裂带的物理和数值模拟研究前沿和发展趋势等一系列关键科学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资深专家魏国齐对此次论坛召开的背景和意义做深入介绍,苏楠、唐鹏程、李幸运、冯军、王琦、肖安成、胡少华等专家分别就中国东西部主要盆地的盆内走滑断裂系统及其形成机理等多个主题做了学科前沿的学术报告或在学术沙龙发言,为与会者带来了一场关于盆内走滑断裂系统研究的学术盛宴。会议期间,付晓飞,冯志强教授,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盆地构造室主任、重大基础创新项目《叠合盆地中下组合叠加地质构造与成因机制研究》负责人陈竹新博士等对于盆内走滑断裂的研究从时空分布、形成机理和研究方向诸多领域提出了建议和指导性意见。



此次会议不仅加深了参会者对中国中西部地区大型沉积盆地内部复杂地质结构的认识,也为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学术界的一些关键性难题提供了新的思路。更重要的是,为不同领域内的专业人士能够更加紧密地协作搭建了一个良好的沟通桥梁,对我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关于盆地演化及油气资源勘探开发等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目前的研究证实,中国中西部地区大型沉积盆地内部广泛发育不同尺度和不同性质的断裂系统,其分布区域包括准噶尔盆地、酒泉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和四川盆地等,这些位于地块内部的断裂系统除了具有控制和影响油气资源的分布和聚集,同时在盆地演化过程中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截至目前为止,许多板内多级别的断裂分布和形成机理的问题、许多盆地具有继承性的多层序断裂系统形成机制问题等制约盆地形成和盆地结构研究的瓶颈仍需加强研究。
“盆内差异构造变形对走滑断裂的控制作用”学术研讨会的成功举行对增进国内同行对于大区域、跨盆地的走滑断裂成因机理的关注以及国际和国内前沿发展方向的了解,对于积极面向国家需求和社会发展,凝练研究领域重大和关键科学问题具有重要意义。